編者按:中國監(jiān)察制度的歷史源遠流長,獨具特色,在幾千年的歷史發(fā)展中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,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涌現(xiàn)出了一批清廉耿介、剛正不阿、敢于糾彈權奸、嚴懲貪官污吏的監(jiān)察官。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(wǎng)站推出《歷史上的監(jiān)察官》系列文章,帶您走近那些歷史上的監(jiān)察官,講述他們的故事,領略他們的風采。
?
康熙皇帝褒獎他“清、慎、勤”三字,并欽賜“寒松堂”書匾以傳頌他的美德。他是“清初直臣之冠”,魏象樞。
魏象樞(1617-1687),清朝山西蔚州(今河北蔚縣)人,官至左都御史、刑部尚書。作為言官,他敢講真話,以整肅綱紀為己任;作為能臣,他為平定三藩之亂、整頓貪官污吏等方面立下大功;作為廉吏,他“誓絕一錢”,甘愿清貧;作為學者,他注重真才實學,主張經(jīng)世致用。魏象樞一生清慎勤,是當時渾濁政治生態(tài)中一股清新的風,一朵高潔的蓮。
順治三年,29歲的魏象樞高中進士。初入官場,他就給自己立下了“誓絕一錢”的重誓,并以一生的行動全力踐行,絕不允許自己沾染官場絲毫的污濁之氣。因為生活清貧,他的朝服穿戴多年,直到陳舊褪色也不舍得丟棄。為此屢遭同僚們的譏笑,他卻安貧樂道、不改其樂。
君子正人先正己,正己而后正風氣。魏象樞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,第一道奏疏就提出了整治腐敗的“十不許”:“一不許州縣官謁見督撫;二不許督撫差內(nèi)使人等往各府州;三不許送督撫賀儀、金屏等物……”“十不許”,從整頓官場風氣著眼、從清理官場陋習入手,足見魏象樞的膽識和才干,康熙對他大加賞識,貪官們也心生畏懼而大為收斂。
因為公而忘私,所以清正廉潔;因為清正廉潔,所以無所畏懼、不余遺力地整肅綱紀。他升任左都御史以后,糾察百官十余載,始終堅持秉公辦事、嚴懲貪腐,經(jīng)他彈劾而被罷免的貪官污吏多達數(shù)十人,即使是對索額圖、明珠這樣的重臣也毫不怯懦。
魏象樞對官員廉潔有著比較系統(tǒng)的思考。他向康熙提出了“督撫廉則吏治清,民生遂而天下安”的主張,倡議建立旌廉之典,賞廉罰貪,特別是賞罰首重官員,因為“源清則流清,源濁則流濁”。他主張對三品以上“律己清潔、屏絕饋受、恪遵職業(yè)道德的官員予以綸音褒獎”??滴醪杉{了他的建議,于是像于成龍、張伯行等一大批清廉官員被破格提拔重用、樹為楷模。
無論魏象樞身擔何職,都不改初心,從不搞迎來送往、吃吃喝喝的那一套。他既不請客送禮,也不赴宴交際,更不接受別人的任何饋贈,閑時總是手不釋卷,只以讀書理學為要。
康熙二十三年,67歲的魏象樞告老還鄉(xiāng)。他怕驚動官場人前來送行,就在夜里悄然離京。幾輛車上的笨重木箱,惹得別有用心的人浮想聯(lián)翩,以為是魏象樞為官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、金銀財寶,便向官府舉報了他。官府奉命派人來查,打開木箱后大吃一驚,里面竟裝滿了鐵釘,原來魏象樞深感家鄉(xiāng)風大天寒,特意買來贈予蔚州鄉(xiāng)親們加固房屋用的,除此之外別無他物,僅衣服、書籍而已。魏象樞為官俸祿微薄,去世時家徒四壁、無有余錢,連為他買棺材的錢都是向親戚們拼湊的,可見其為官之清廉。
一生清慎勤,何懼財色權。魏象樞身在官場三十余年而塵泥不染、守身如玉。他不畏權貴、為民代言,生平上疏多達100余份,全部言之有據(jù)、陳必有效,在當朝就被奉為從政的典范。直到乾隆時期,皇帝還下令群臣“言官奏事當如魏象樞奏疏”。(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吳晶晶|繪圖 張寒)
|